「精听」对听力的提升效果:无限接近于零
在「学英语」的模式中,听力课基本上都是采取「精听」模式——
【英语听力课的「精听」】
经典的英语听力课通常先让学生收听听力材料的录音,然后回答预设的相关问题,从简单的 True or False 题到难一点儿的细节题,再进行复述练习、分组讨论之类。这种「精听」模式看上去很美,从听力材料到问题都是精心安排的,对涉及的英语知识点精确控制,使之适应学生的学历水平,不至于因听到太多的生词、陌生短语、俚语等而发蒙,即使还有不认识的语言知识点,也可由老师随时精讲,或者在文字版中用「精读」解决。
一些英语培训班的听力课较为灵活,以好莱坞电影或者美剧作为听力材料,可「精听」的模式是一样的:老师先放一个影视片段,里头的人叽里呱啦说一通英语,词汇量小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云里雾里,然后老师讲解视频中的台词,很多时候是结合剧本进行的,即电影台词的文字版,还是做「精读」。有的老师除了讲语言知识点外,还借剧情东拉西扯所谓的「英语文化」,段子听似有趣,实则离题万丈,空耗课时。接下来也是相关问答、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的那一套。最后,老师再播放一次影视片段,这时学生已经把台词中的语言知识点清扫得差不多了,自然感觉听懂了许多,收获满满,以为自己的听力「很有进步」。
【自己捣鼓的「精听」】
还有的「精听」是自学进行的,对影视录像、录音等听力材料反复听,并且「精读」对应的文字版内容,只不过老师换成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上的播放器,或者使用特定功能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可以控制「播放」和「暂停」,后面配合相关练习题的自动测评。
「精听」模式跟「精读」如出一辙,实际上对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帮助微乎其微。先不说「精听」课有大部分时间做的是口语输出练习,真正用于「听力理解」的时间能有 50% 就不错了,这还不是症结所在。
头脑明白的人不难看出「精听」的死穴——学生在对听力材料的文字版材料(如台词剧本)进行「精读」学习,加上老师在课上的精讲之后,再配合反复听,自然对该听力材料十分熟悉,听得懂了,但是其他未经过「精读」等精细学习的听力材料呢?例如,听力课之后,学生看课上讲的电影的不同部分,马上发现自己又听不懂了,之前的「进步」被打回原形。
「精听」的教材类听力材料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不会有太多「超纲」的词汇和表达,而当你一旦听到真实生活中的英语,如今天的 BBC World Service 广播,人家的播音员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程度、四级还是六级呢,你遇到大量听不懂的生词,紧接着整句、整段都不知所云,方才知道自己的「英语听力」一点儿实战能力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英语考试中听力可以考得很好,在听媒体中的英语或者遇到外国人讲英语时就变成了「聋子」。
有人说,「精听」好歹能够学透一些英语表达,增加了个人的词汇量啊。先不说「精听」学到的英语知识跟「精读」一样,只要没有经常用就注定早晚忘光,即使在课上能学到几个生词、词组、俚语,但跟博大精深、涵盖几十万单词、词组等的英语相比,基本可以忽略。所以在理论上讲,不能说「精听」对听力的提升完全无效,严谨来说应该是效果「无限接近于零」。
提升词汇,就是直接提升听力水平
英语听力取决于两个方面:
对语音、语调、语速的熟悉程度
很多人只知道「学英语」,一直以来只听过英语教材的课文录音、听力课的听力材料、考试的听力试题以及英语老师的「国产」口语,却几乎没接触过英语母语人士每天听到和说到的「使用级」英语,于是在遇到外国人讲英语的时候就抱怨说,他们的英语跟自己学的英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