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9-27 15: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法很复杂也很简单,跟语言学天才——孩子学习经验便可。
婴幼儿生活在母语的语言环境之中,便能以极高效率学会母语。语言环境允许的话,他们还可以学会第二甚至更多种语言,效率同样惊人。在3岁半到4岁多的时候,孩子就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大部分语法规则,并且能够纯熟运用,比学会自己刷牙还早(Wonnacott, 2013)!
Tritium in Toys R Us, London
这着实是一个奇迹,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极其复杂的体系,无论是语言学家研究,还是普通人学语言,都是投入巨大的精力后所得有限。中国学生学英语语法就很头疼,在小学和中学的英语课上接受英语老师的专业、系统的教学,课后进行日复一日的大量作业训练,最后还要经历高强度的复袭考试,结果怎么样?很多人说自己语法“没学好”或者“忘光了”,连看个英文小说都难以理解。搞笑的是,其中有人还打算去啃张老道和薄冰冰的语法书,让语法在把自己再虐一遍(不是说这些语法书质量不好,而是说非专业人士看很难学进去)。
且慢!不妨先看看婴幼儿是怎么自学母语语法的。显然,他们不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学会的,父母通常不会专门教孩子“主谓宾”之类语法知识。大量研究显示,宝宝说话出现语法错误之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得到大人们的纠正。原来,宝宝运用了基于“大数据”的方式,通过知觉自学母语甚至更多语种的语法。
频率统计:虚实概率确定词性词序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密切聆听周围环境中的语音信息,发现其中有很多按照一定概率重复出现的套路,从中就能抽象出语法规则,这就是“统计学袭”(statistical learning)。
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宝宝已经能识别“乖宝宝”“哇哈哈”“爽歪歪”这样的ABB式重复音节,可能是人类的听觉系统天生就有统计学袭功能(Gervain, Macagno, Mehler et al., 2008)。
人工语言的实验研究发现,8个月大的宝宝就根据每个发音出现的概率把连续的语音流分割成一个个单词,从而分析出语言的基础结构(Saffran et al., 1996) 。
然后,宝宝又通过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掌握母语中单词的次序。8个月大的宝宝就可以根据语音中词语的频率分布判断词性(如低频的是实词,高频的是虚词),再根据这些词语的次序设定自己语言的语法参数,例如先虚后实是典型的英语和意大利语语法,先实后虚是典型的日语和土耳其语语法(Gervain, Nespor, Mehler et al., 2008)。宝宝一直在听,一直在分析,逐渐掌握了自己母语最基本的语法——词序。
统计学袭还可帮助宝宝学袭更复杂的语法。例如宝宝听到父母或者其他人说:
Can you see…?
Can you go…?
Can you eat…?
听得多了,就记住了Can you X…? 这个语法框架中X代表一个动词,以后只需把不同的动词套进去就可以了。有人担心,不专门教宝宝学语法也没有辅导纠正,就让他们自己琢磨,会不会搞错语法?例如:
John ate fish.
John ate rabbits.
John can fish.
*John can rabbits.
宝宝听了前3句之后,觉得既然名词fish也可以表示动词“打鱼”,那么rabbits也可以是“打兔子”,于是第4句就犯英语语法错误了(Pinker, 1987) 。
然而请注意,宝宝并非只听到这3句英语哦!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宝宝的大脑拥有快速计算能力,在处理海量的语言输入信息之后,能够自动修正这些语法错误,仍然不需要你专门教。例如,宝宝统计分析大量句子中相邻单词共同出现的概率,就能准确地区分英语中的名词和动词——fish在语音流中会跟许多名词和动词一起出现,而rabbit在语音流中的概率分布与很多单纯的名词一致,宝宝自然就明白rabbit不能用作动词(Mintz et al., 2002)。进一步研究发现,计算分析人类语料库的概率分布得出来的词性竟然与语言学上的传统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高度吻合!
从本质上说,一种表达符合或者不符合语法其实没有绝对的界限,不同程度的“语法性”取决于使用概率。换言之,大家用得多了,“错的”也可能被认为是“对的”。设想某人气明星John发推说去rabbit,晒图展示所猎甚丰,几百万粉丝起哄转发使之成为网络热词,也许数年后rabbit作为动词就被广泛认可了。(抬一下杠,牛津词典说rabbit真的有义项“vi.猎兔”,例句You can go rabbitting.)
对于孩子而言,即使没有人明确教他“come不能作及物动词”,不清楚He came me to school.这样的句子对不对,但他听到的海量语言输入中99%以上的come都是非及物的,那么他对频率进行权衡,自然就知道come的及物用法不太正常,也就不会那么说了(Wonnacott, 2013)。(继续抬杠,21世纪词典说come有3个vt.义项,但都是很冷僻的诡异说法。)这样的袭得效果可比英语老师反复指导、批评、纠正孩子的语法强多了。
宝宝是从经常接触的高频词汇开始,在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围绕动词等一点点积累语法知识。当宝宝会连着说几个词的时候,就开始运用这些初步的语法进行表达。就动词来说,宝宝最常用的高频动词形态(如第一人称单数)往往是他们经常从大人那里听到的,而低频动词形态(如第三人称单数)则以后再慢慢掌握。其中3岁是一个分水岭,3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懂得正确使用动词(Tomasello, 2000)。
声韵分组:长短高低确定动宾词序
声韵(prosody)包括语音的强弱、语调高低和时间长短特性,婴儿出生后就可根据声韵认出妈妈的声音,区分不同的语种。1个月左右,婴儿便可根据声韵确定自己听见的语音流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
要用声韵学袭语法,就要绕不开人类对声音感知所遵循的Hayes“抑扬格-扬抑格定律”(Iambic-Trochaic Law)——
如果你听到……高低高低高低高低高低高低高低……你会下意识地感知为……高低、高低、高低……(扬抑格)而不是……低高、低高、低高……(抑扬格)。强弱也是如此。下次听到救护车的警笛自己感受一下。这一条是很明显的,据说老鼠也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哺乳动物的通性。
如果你听到……长短长短长短长短长短长短长短……你会下意识地感知为……短长、短长、短长……(抑扬格)而不是……长短、长短、长短……(扬抑格)。我老婆说她就是听到长短,而研究也发现这一条不是很绝对,取决于一个人说话的语种,讲英语的人倾向更明显。
抑扬格-扬抑格定律最初是在音乐研究中发现的,后来发现语言也有这个规律,可能跟人类发声器官和呼气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关,因为这样分组让你说话更舒服。这种倾向是与生俱来的,宝宝一出生就听出周围人说的语音是“先短后长”(如英语、意大利语等动词后面带宾语的VO语言),或者“先高后低”(如日语和土耳其语等宾语在动词前面的OV语言)。
6~12周时,能区分两种词序的短语(Christophe et al., 2003)。
7个月大时,开始用声调抑扬格对连续语音流中的词语进行分组(Bion et al., 2011)。
9个月大时,时间长短的抑扬格也派上用场了(Bion et al., 2011)。
抑扬格-扬抑格定律帮助宝宝构建动词、宾语等的基本排列词序。德语、中文等语言VO和OV两种语序并存,该定律依然发挥作用,VO的时候用长短分组,OV的时候用声调分组,研究证实14个月大的宝宝能够用声韵区分德语两种词序的短语(Bion et al., 2007)。作为语法的基础,复杂的词序往往需要几年才能完全掌握(Guasti, 2002)。
目前认为声韵信号的作用优先级低于词频信号,而两种方式协同运用让宝宝的自学能力更加强大,能同步构建两种甚至更多截然不同的语法。这也在底层机制上否定了流传甚广的“双语会导致语言发育迟滞”的误解(Gervain and Werker, 2013)。
Tritium and washing machines
4岁才学英语,已经耽误语法发育
综上所述,人类的语言自带“教学体系”,天然就适合人类自学(专业上称为bootstrapping)。专门学语法、词汇往往是多此一举、庸人自扰。宝宝学袭语法就不需要父母教,反而是父母需要跟宝宝请教怎样学语法!
青少年、成人觉得自己语法没学好,重新学一遍不见得能学好。你想想在英语课上老师讲半天,翻来倒去就是几个“固定搭配”,不但效率奇差,考完试后还迅速忘光。这种方式不仅祸害了你,还可能继续祸害下一代——最近伍教练看到一个育儿微信群里有家长说,为了孩子学好英语,准备“研究一下教材,还是要系统搞一搞”。
将英语上升到使用级,处理海量的英语输入信息,每日听到读到成百上千的句子、成千上万的词汇,自动对其中各类单词的频率、长短高低变化进行知觉处理,自然就能在头脑中解读出精确的语法结构。
不过,宝宝学英语需要尽早开始,最好就是从出生时开始。现在很火爆的在线外教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只能从4岁开始,很多家长反映年龄太小根本坐不住。研究显示,年龄大了才学外语,语法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使用起来也容易出错,原因可能是婴幼儿的记忆容量有限,约束了输入的信息,使之与“统计学袭”系统对接,错过了年龄后“统计学袭”的效果就变差了(Kam and Newport, 2009)。
请记住,4岁左右孩子对母语的语法就基本学!完!了!(还有个别研究说3岁的……)那么,宝爸宝妈们该怎么培养宝宝的英语语法?答案很简单:
Use your English with your child!
References
Bion, R. A., Benavides-Varela, S., & Nespor, M. (2011). Acoustic markers of prominence influence infants’ and adults’ segmentation of speech sequences. Language and speech, 54(1), 123-140.
Bion, R. A. H., Höhle, B., & Schmitz, M. (2007). The role of prosody on the perception of word-order differences by 14-month-old German infan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 (pp. 1537-1540).
Hayes, B. (1985, June). Iambic and trochaic rhythm in stress rules. In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Vol. 11, pp. 429-446).
Guasti, M. T. (2002).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growth of grammar. MIT press.
Gervain, J., Macagno, F., Cogoi, S., Peña, M., & Mehler, J. (2008). The neonate brain detects speech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37), 14222-14227.
Gervain, J., Nespor, M., Mazuka, R., Horie, R., & Mehler, J. (2008). Bootstrapping word order in prelexical infants: A Japanese–Italian cross-linguistic study. Cognitive psychology, 57(1), 56-74.
Gervain, J., & Werker, J. F. (2013). Prosody cues word order in 7-month-old bilingual inf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1490.
Kam, C. L. H., & Newport, E. L. (2009). Getting it right by getting it wrong: When learners change languages. Cognitive psychology, 59(1), 30-66.
Mintz, T. H., Newport, E. L., & Bever, T. G. (2002). The distributional structure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speech to young children. Cognitive Science, 26(4), 393-424.
Pinker, S. (1987). The bootstrapping problem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Mechanism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399-441.
Tomasello, M. (2000). Do young children have adult syntactic competence?. Cognition, 74(3), 209-253.
Wonnacott, E. (2013). Learning: Statistical mechanism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pp. 65-92).
伍教练的微博:@伍君仪透析英语
伍教练的微信公众号:dialysis5(透析英语) |
|